详细内容  
8月例行发布会材料三:安徽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
2015/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08-06                

安徽作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之一,年初制定印发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政府主导、三医联动、和重点突破等改革指导思路。今年4月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4个月来,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总体进展平稳,社会反响良好。
一、主要做法
(一)确定改革思路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改革成效的关键环节。我省从促进公立医院更好地适应医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出发,确定了“12345”的改革思路:通过同步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等技术劳务价格、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等3项改革政策,实现转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1个核心目标。在改革进程中,把握患者就医负担不增加,医务人员收入不减少2项原则,落实控制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占比、耗材占比、人员支出占比、城市大医院门诊服务时间和数量等4项举措,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分级诊疗、支付方式改革、现代医院内部管理、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医院人文管理等5项配套制度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改革前,我们在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确定100所公立医院纳入本次改革范围(其中省属医院17家,市属区属医院83家),同时明确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以依申请参加改革。通过最大限度地设定改革范围,发挥以省为单位综合改革试点的整体联动效应。
(二)实施“三个同步”
4月1日起,全省100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销售政策,按照省级药品集中采购限价销售;同步降低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适度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察、手术、治疗、护理及部分中医服务价格;同步实行医疗机构药品联合带量采购。目前取消药品加成销售政策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基本到位。
(三)组建医联体
省属、市属医院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配合下,按照就近原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划片,建立服务协同。目前,17家省属医院与9家县级医院、8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为率先在联合体内部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奠定了基础。各市属医院也与社区加强了联系,牵头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城市医联体。
(四)城市三级医院门诊限时限号
4月1日起,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结合改善服务实行门诊限号限时制度。即除少数科室外,专家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25号,患者平均看病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0分钟,普通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38号,平均看病时间不少于6分钟,以确保诊察质量,同时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各省属医院均制定了限时限号、优化服务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采取增加诊室、开设分时门诊、在社区投放号源等措施,确保患者能挂上号,看好病。
(五)建立推进机制
1、开展监测分析。 4月1日-7日,建立省属医院运行情况日报制度,密切监测医院服务量、费用结构等运行情况,并筛选部分典型病种做费用结构变化抽样分析,实时预警。4月20日,召开省属医院综合改革运行情况汇审会,研判改革半个月里城市公立医院运行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指导各市对市属医院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研判。5月份起,建立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月报制度。组织工作专班对全省城市公立医院月报数据开展精细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部分医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跟踪问效。
2、加强舆情引导。3月26日,我委召开综合医改试点新闻通气会,将医改政策要点通过案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发布,为实施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与媒体合作,在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专栏,不间断宣传介绍安徽医改试点政策内容及各地的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此外,我委编发了卫生计生信息综合医改简报,及时宣传改革举措、进展和成效。
3、强化督查指导。建立委领导及有关处室与各市及省属医院的联系点制度,对重点改革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开展面上督导和专项督导,跟踪改革进展,发现并解决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启动前后一周里,委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各地指导各市及省属医院做好实施药品零差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等关键环节,确保面上改革工作整体推进,运行机制切换一次成功。7月份,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督导,省直6个部门由厅级领导带队对全省综合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包括组织领导、试点方案情况,公立医院改革进展,基层医改政策落实,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与运行质量监管等情况,从督查情况看,全省综合医改进展顺利。
二、初步成效
我委对全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一个季度(4-6月)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报送数据的100所城市公立医院运行情况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分析。
(一)城市大医院服务量增幅下降,医生负荷减轻。据100家城市公立医院数据统计,2015年二季度(4-6月)门急诊、出院人次分别为982.8万、62万,同比增速分别下降了9.7、9.6个百分点。出诊专家门急诊医师人次同比增长84.0%,专家、普通医师平均接诊时间同比分别增加6.2、2.6分钟。17家省属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同比增速分别下降了10.2、5.7个百分点。出诊专家门急诊医师人次同比增长8.1%,专家医师平均接诊时间同比增加1.6分钟。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量在改革后增速放缓,医院通过错峰排班等措施增加了专家出诊频次,专家医师的每人每半日担负诊疗人次数下降幅度较大,医师接诊时间延长,减轻了医生工作负荷,专家医师平均接诊时间的延长,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二)医院收入结构趋于优化。据100家城市公立医院数据统计,2015年二季度总收入、医疗收入、有效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耗材收入)分别为90.8亿、84.5亿、41.5亿元,同比分别上升6.5%、5.8%、7.6%。在医疗收入中,诊察费、手术费、护理费和治疗费收入占比同比分别提高1.9、1.0、0.5和1.5个百分点。药品费收入占比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大型检查收入占比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17家省属医院有效收入同比增长9.4%,但医疗收入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收入占38.4%,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诊察费收入占2.6%,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手术收入占5.4%,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治疗收入占12.3%,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城市公立医院总收入、医疗收入和有效收入同比增长,医疗收入中的诊查、手术、治疗、护理费等收入的占比普遍提高,药品费收入和大型检查费收入占比下降。医院收入结构趋于优化。
(三)患者就医费用下降,负担有所减轻。据100家城市公立医院数据统计,门急诊、住院次均药品费分别为109.9元、3230.6元,同比分别下降5.9元、513.1元。住院次均费用环比下降187.1元。17所省属医院门急诊、住院次均药品费同比分别下降8.2元、1024.4元,环比分别下降21.3元、977.1元;门急诊次均费用环比下降3.1元,住院次均费用同比、环比分别下降319.7元、617.7元。取消药品加成后,患者次均药品费用有所下降,遏制了医药费用上涨趋势。
改革以来的相关监测数据表明,各项指标反映政策设计的预期,我们将密切关注各地改革进展,深入研究机制转换后的医院运行,综合施策,把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完善好。
三、下一步工作
近期,我们出台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基层首诊制度建设,推进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转诊机制、促进上下联动接续性医疗服务,以及构建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出具体任务。我们建立了全省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实行采购使用预警通报,完善重点药品管控措施、加大采购使用违规处罚等管理制度。我们在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制度,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升水平、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今年国务院办公厅33号、38号文件精神,按照试点方案要求,一项一项推进改革,积小胜为大胜。
(一)继续开展公立医院运行监测。对数据精细化分析,做好改革趋势的预判和运行规律的总结提炼,以加强督导,确保改革进度和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二)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我省已经出台了人事薪酬制定文件,在创新编制管理、落实用人自主权、工资总额核定等方面有很多突破,通过完善人事薪酬制度,进一步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系统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在改革相对平稳一段时间后,将对省、市、县级医院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做进一步理顺,形成协调配合、层次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四)加快城市医联体建设进程。指导省属、市属城市公立医院继续加强与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扩大带动范围,充实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同时积极开展专科、病种联合体的探索实践。
(五)推进扩大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总结病种付费经验,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和住院患者覆盖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